科研基地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概况
发布时间:
来源:医院办公室
阅读次数:
1.研究所发展简史:
1957年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由张泰伦教授创办了我省第一个肿瘤科,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后,郑树教授筹建了肿瘤研究室,开展对肿瘤临床实验研究,是全国较早专科研究机构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重点学科--肿瘤学,1986年进而建成了肿瘤研究所。本学科点相继于1979及1987年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肿瘤学博士点,1997年批准成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包括肿瘤临床、综合治疗中心及实验研究中心,并有国家海宁、嘉善大肠癌高发现场。以大肠癌、乳腺癌为切入,以肿瘤早诊早治及病因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为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人才与科研医疗相结合的基地与实体。学科现有教师共6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近40%具有博士学位。先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60名及36名,已毕业各为47名及18名。每年新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5-20名,博士后多名。已具有稳定的培养基地,教学医疗基础及人才的梯队。国家教委新近已批准肿瘤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即"长江学者计划")。
近20年来,本所承担"六五"及主持"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大肠攻关课题,"863"国家科委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共60余项。曾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18项并专利四项。创造性的建立有效的无症状大肠癌诊断方案,且在基础研究上建立了肿瘤相关基因cDNA库。从中发现了三个新的大肠癌候选抑癌基因,其中2个被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ST13与ST14。并开展以自然产物为化学预防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98年构建了含病毒cDNA片段的白血病细胞cDNA文库,筛检到10与白血病相关的新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完成测序工作,其中6个于99年4月被国际GenBank收录(AF135383,AF135384,AF135385,AF144057,AF144058,AF144059)。新近大家已从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分离到9.5kb左右新病毒的前病毒DNA基因组,DNA序列分析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结构与表达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应用基因工程生产抗病毒提供目的基因。
1957年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由张泰伦教授创办了我省第一个肿瘤科,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后,郑树教授筹建了肿瘤研究室,开展对肿瘤临床实验研究,是全国较早专科研究机构之一。1984年被确定为我省第一批重点学科--肿瘤学,1986年进而建成了肿瘤研究所。本学科点相继于1979及1987年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99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肿瘤学博士点,1997年批准成立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包括肿瘤临床、综合治疗中心及实验研究中心,并有国家海宁、嘉善大肠癌高发现场。以大肠癌、乳腺癌为切入,以肿瘤早诊早治及病因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为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人才与科研医疗相结合的基地与实体。学科现有教师共6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近40%具有博士学位。先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60名及36名,已毕业各为47名及18名。每年新招收博、硕士研究生15-20名,博士后多名。已具有稳定的培养基地,教学医疗基础及人才的梯队。国家教委新近已批准肿瘤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即"长江学者计划")。
近20年来,本所承担"六五"及主持"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大肠攻关课题,"863"国家科委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以上课题共60余项。曾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18项并专利四项。创造性的建立有效的无症状大肠癌诊断方案,且在基础研究上建立了肿瘤相关基因cDNA库。从中发现了三个新的大肠癌候选抑癌基因,其中2个被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ST13与ST14。并开展以自然产物为化学预防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1998年构建了含病毒cDNA片段的白血病细胞cDNA文库,筛检到10与白血病相关的新基因表达序列标签(EST),完成测序工作,其中6个于99年4月被国际GenBank收录(AF135383,AF135384,AF135385,AF144057,AF144058,AF144059)。新近大家已从人急性白血病细胞分离到9.5kb左右新病毒的前病毒DNA基因组,DNA序列分析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结构与表达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应用基因工程生产抗病毒提供目的基因。